您現在的位置: 首頁 > 學校信息 > 其它動態其它動態
職業教育首要的任務是培養合格公民
發布時間:2006-12-31 //echo ;?> 來源:點擊:
職業教育首要的任務是培養合格公民
王福貴
溫家寶總理指出:職業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,因為職業教育是面向社會各個方面,面向各個階層,面向人人的。只有把職業教育辦好,才能真正使其成為面向人人的教育。
這“三個面”向使職業教育的定位更加準確,社會發展進步到今天,人們已經很清楚,評價一個人最重要的素質,不是評價其學歷和收入的多少,而是評價其品行如何。因此,沒有高考壓力的職業教育,應在素質教育中尋求突破,因為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什么樣的人。既然職業教育是面向社會各個方面,面向各個階層,面向人人的那么培養合格的公民就應當是職業教育的首要任務。
從本質意義上講,走進校園不是為了走進一條課本知識的胡同,而是走向一個追求真、善、美的廣闊原野。由此也說明,學校不僅僅是傳承知識的場所,而應是讓莘莘學子從中感受強烈的人文氛圍,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。
然而,無論是社會各界或是教育行政部門,還是職業學校本身,似乎都忽略了職業教育的這一首要功能,盲目地追求所謂的知識和技能。培養大批精英,自然皆大歡喜。可北大、清華每年能培養多少學生?是十萬還是百萬?我們應該正視現實,記不得是那位哲人的話:想少建一所監獄,那就多建一所學校,這里的辯論關系,我想是在明白不過的了。
當今時代,網絡、電視等大眾媒體充斥生活的所有空間,社會價值趨向的傳播日趨“多源”和“多歧”,這給每一個道德生活主體創造了空前寬松的道德生活空間。而對于缺乏主體意識沒有獨立進行道德選擇的能力,沒有道德選擇的權利感和責任感的未成年人來說,此空間所給予的“自由”與其說是道德生活的福音,毋寧說是道德生活的“陷阱”,他們會淹沒在這“陷阱”中,會迷失自我,會產生人格的危機,會出現人們常說的傳統人格“失效”,現實人格“失范”,理想人格“失落”。因此,職業學校應將未成年人道德人格的構建放在教育的首位。
人是社會環境的創造者,同時也是社會環境的產物,這對矛盾推動著人和社會的共同發展。聽過許多人介紹到西方發達國家考察學習的體會,說是國外衛生狀況如何如何,廁所如何如何,親自去體驗了一次,皮鞋一周沒擦,確實仍光澤可鑒,回來后學外國人在教學樓的衛生間里放進了紙巾,潔紙,不到三天總務科竟叫苦不疊,不是用掉多少,而是整捆、整包被人拿走了。苦笑不得,只好作罷。在國外不敢隨意丟棄廢紙,因為到處整潔干凈,你丟下的廢紙就很顯眼,環顧四周,你丟不出去,只好放進口袋或拿在手上等有廢物箱時再放進去。在國內環顧四周,廢棄物比比皆是,也就不少我這一張了。人的一切都離不開社會環境、道德人格的培養構建也是如此的,一方面因為良好的社會環境為人的人格道德培養提供了寬闊的天地;另一方面良好的人格道德又對良好環境的建設起著強有力的推動。
學校教育對青年道德人格的形成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,然而,面對社會轉型時期青年人重種種道德失范現象,人們是否應當反思學校教育的問題,職業教育所教育的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,沒有社會的責任感,沒有道德的選擇能力這是不爭的事實,如果把合格公民的教育再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脫節,抽象化、空洞化、形式化,我們的教育還能剩下些什么?因此,職業教育的定位應從說教中走出來,回歸學生的生活,關注、指導和引導學生的現實生活,幫助他們從自己的生活體驗中樹立起正確的道德信念,懂得如何做人。
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“八榮八恥”為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榮辱觀指明了方向。職業教育應發揮學校“激勵教育”的作用,從人類心理原動力出發。從學生的需要出發,激發學生的動機,滿足他們的情感,逐步形成他們積極向上的心態。養成對社會、對父母對自己的責任感,擔負起社會責任的擔子,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公民。

